健康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健康知识

中风患者的情绪障碍

日期:2017-09-07 来源:佚名 访问次数:

脑中风已成为致残的主要因素,由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导致日常生活能力丧失及大脑损害后神经生物学改变等因素,患者常在病后表现为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包括震惊期、否认期、抑郁期、反对独立期和适应期。这些情绪障碍在疾病的康复过程中又严重影响着运动功能障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

1.震惊期:患者表现为吓呆了,不知所措或沉默无反应,甚至恐惧不安。

2.否认期:是患者常用心理防御机制,面对自己的伤残或疾病抱有侥幸心理。否认病情事实真相,以避免心理上的痛苦。表现为对康复的期望值太高,不能正视疾病残疾现状,否认的心理状态可以暂时保护患者,减轻忧伤悲痛情绪,短时间不降低康复效能,但长时间存在则会影响患者康复的配合,康复主动性下降,影响运动功能障碍等的康复进程。

3.抑郁期:否认期消退,患者面对残疾现实,幻想破灭,忧愁压抑的心情占主导地位,可出现轻重不同的抑郁情绪及长短不等的抑郁期,临床表现为心情压抑、沮丧、苦闷、消沉、忧伤等悲观情绪,有无用感,自暴自弃、自罪自责,甚至放弃治疗。感觉生活无意义,对前途悲观失望,甚至导致绝望而有轻生念头。其病因与残疾多有直接关系,常可通过转移注意力制止,无须耐心劝说。

4.反对独立期:在抑郁期后,由于得知身体残疾,患者深感自己无能为力,怕被抛弃,凡事都想依靠他人,因而形成反对独立期,表现为自动反对自己照顾自己,精神不振,满足现状,以各种借口躲避康复治疗,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5.适应期:伴随康复过程大部分患者对身体残疾逐渐适应,表现出接受现实。进入适应期,患者能够发挥机体潜能,积极配合康复治疗,有效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脑中风不仅导致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同时也给患者产生精神上的压力而造成情绪障碍。对脑中风患者进行康复行为干预,能够帮助患者正确的认识脑中风疾病本质和正视面对残障的肢体。康复行为干预促进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的同时,随着神经生理、神经发育,运动再学习等康复技术深入运用,患者各种功能好转,点滴的进步可唤起患者的积极情绪,逐步地建立康复的信心,提高患者对康复治疗的主动参与行为,从而改善患者情绪障碍。并有临床报道提示早期运用康复功能训练可明显减少脑卒中继发障碍的发生并减轻其程度,对患者心理活动产生有益的影响,降低患者心理情绪障碍的程度。因此康复行为干预可全面调节脑梗死后各期的情绪障碍,帮助患者较快适应疾病状态,使患者正确认识脑梗死疾病,适应功能残损状态,积极配合康复功能锻炼,提高临床疗效。康复治疗积极的影响着患者的情绪稳定,而良好的情绪调控更能有力促进康复治疗的实施,取得临床效果。


上一篇:为什么偏瘫后出现肩膀疼痛手肿呢?

下一篇:更年那点事儿

Baidu
map